十年来,中国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上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沿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交通物流作为重要的载体,起到“开山拓路”的重要作用,借此契机,我国物流装备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未来十年,一带一路步入深耕阶段,将给物流装备带来重大的商机。
一、物流先行,装备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在迎来十周年之际,“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将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丁美洲。
”一带一路“,关键词是“通”,内涵是“五通”,其中基础设施联通是优先发展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更处于重要位置,交通是建设海陆双向辐射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关键和基础环节,水路、陆路、航空等设施联通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共建“一带一路”衍生的大量海外工程项目,铁路、公路、电力、港口、管道等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一直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优势行业,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经贸产业合作园区拔地而起、催生新的经济走廊。
回眸“一带一路”十年的历程,交通物流作为重要的载体,起到“开山拓路”的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一带一路“的发展,离不开“大规模、通道化、网络化和多向辐射”跨境物流体系的强大支撑,其实,“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由于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物流保障能力不强,使得这种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以致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开辟“一带一路”沿线物流大通道以克服经济带的发展短板,通过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以增加对外贸易的有效途径,使发展的洼地变成繁荣的高地。
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二期,推进了中巴经济走廊发展;匈塞铁路开通运营、双西公路全线贯通,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顺利建成等,促进了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蓬勃发展;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雅万高铁开通运行,促进了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
巴尔干半岛的克罗地亚,南部城市杜布罗夫尼克与本土的联系极为不便,中国路桥公司通过竞标拿下该国造价4.2亿欧元的跨海大桥项目,采用智能化、数字化、装配化制作等现代工艺,如期完成了这座宏伟壮观的中克“团结桥”建设。
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成为东连缅甸西接印度的重要国际铁路运输线路,是连接中国及东南亚“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中西非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深水港;中国铁建承建的智利5号公路塔尔卡-奇廉段项目,推动智利南北地区互联互通。
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体系已经建立,产品体系完备、技术力量、装备水平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助力一带一路交通项目的实施,实现物流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推动了物流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鼓励铁路、核电、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扩大整机出口规模,大力支持汽车、钢铁、水泥、化工、有色、轻纺、白色家电等过剩行业到“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投资。
三一、柳工、奇瑞、美的、比亚迪、河钢等企业加快在海外投资建厂,伴随上述企业走出国门,必然有物流装备企业提供相关的建设和配套服务。
物流企业拓展与这些大客户的合作,积极融入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布局中,采用跟随战略到海外布局网络。中国物流装备企业在服务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嵌入其供应链网络,也打造了自己的全球化体系,并逐步在国外站稳脚跟。
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对外输出物流基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速度,将势能转变为动能,去搭建一个无国界、无行业边界的,基于公路、铁路、海路物流全产业链服务的生态体系。
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和物流实力的创新与崛起紧密相关。两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美国等凭借海运大国的地位,奠定了工业制造强国基础。我国”一带一路“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就是以我国具有勃勃生机的物流装备作为基础。
二、沿线发展,商机无限
”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为我国物流装备企业走向海外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含了全球经济总量的2/3,沿线各中心城市的国际物流节点建设和整体效能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以港口、航空口岸为中心,以铁路、公路、水路为网络的国际物流体系,极大带动物流装备的发展,沿路物流站台、设备、仓储配送系统的建设和运营,都为中国物流装备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一带一路",是连接东西方的商业桥梁,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和发展潜力,“一带一路”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物流产业的分布和体量,着力打造物流枢纽,积极发挥集聚与扩散效应,“双赢”的交通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生根开花,物流运输潜力被激发。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技术、中国经验和中国速度惠及沿线国家,交通运输是基础和支撑,越织越密的交通网,连通了我国与世界的货物流动。由我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物流、产业、城市(园区)”一体化合作平台,实现物流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为物流产业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带来了机遇。
一带一路,大力推进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国际通道建设,与之配套的一批规模宏大的物流工程相继实施完工,拓展了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基础设施。
不以山海为远,从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我国和相关国家物流系统建设、运营及依托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的发展,为物流装备产业的扩张发展提供契机。
从华沙一路向西,罗兹、斯武比采等波兰城市,借助中欧班列实现了向新兴物流枢纽城市的转变;波兰东部和白俄罗斯西部的边境交界处,一个名叫马拉舍维奇的小村庄已经发展成为中欧班列线路上最重要的货运枢纽之一,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化国际经济对接和贸易总量与质量,在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全新机遇的同时,也为相关航运、物流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流的调整与转型,必然带来物流装备的进步。
沿线城市的加速了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使智能化仓储、无人驾驶车辆、机器人分拣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物流装备企业开辟广阔发展前景。
境外产业园区也是释放集成物流的重要载体,中国企业(含地方政府)已在众多国家建立境外产业园(经贸合作)区,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等国家,加工制造和商贸物流型园区是释放合同物流、仓储配送、电商物流等集成物流需求的主要聚集区。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从概念走向实践,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孕育了巨大的跨境物流市场,双向投资和产能合作非常活跃,这其中隐藏着物流发展的空间巨大,经过大规模包裹训练的中国物流装备技术具备全球竞争力。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年,以“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两大融资平台为主,为沿线国家的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一定会带动物流装备的的同步发展。
物流装备的标准化,国际化,是出海的重要前提。强化“一带一路”物流保障能力,应以技术标准为先,按照与沿线国家的产能与经贸合作要求,共建物流技术体系,包括港口、铁路、管网等设施规模与技术等级、物流装备技术性能、跨国物流运行规程、国际规则标准等。
“一带一路”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技术创新融合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服务标准尚未统一,很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物流服务提供统一规范。因此,加强物流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则和标准体系的相互兼容,参与制定国际物流规则,形成一套完善的国际物流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而“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间架起了标准互联互通的桥梁。据称,“一带一路”标准信息平台运行良好,标准化概况信息已覆盖149个共建国家,可提供59个国家、6个国际和区域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化题录信息精准检索服务。
“一带一路”核心区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增强,释放了国际物流装备市场机会,抓住这个新机遇,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海外经营实践。
生产制造企业成为新一轮“走出去”的生力军,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向,其中包括物流装备企业。
中国的物流技术、基建能力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广阔领域,大有作为,中国物流业的标杆级能力也开始在海外持续“溢出”。立足中国根基、着眼全球市场,持续构建全球化的智慧物流网络,既是物流装备企业的期许,也是又一个新故事的开端。
三、民心相通,未来可期
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政策沟通的保障,加大资金融通的支撑,筑牢民心相通的根基,软环境的持续改善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带一路”超越了社会制度差异,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超越了经济发展鸿沟,超越了地缘政治纷争,助推和引领了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不同治理模式、不同发展理念、不同文明形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推动共同发展。“民心相通”的加快,促进了沿线不同国家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建立,降低了交易成本。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建越大,全球超过四分之三国家参与,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惠民生、利天下,顺潮流、得民心的。2024年开始,共建“一带一路”将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国际合作的生动实践中开启新征程。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而且有数量巨大的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在“一带一路”新的十年,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彰显“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
物流装备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知识、技能等无形资源的整合协调过程,把在复杂地缘经济割裂的交通和物流资源整合起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物流运作效率,让沿线人民持续享受共建“一带一路”的硕果。
未来十年,工程承包商的转型释放海外综合物流装备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使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采取PPP、BOT、BOOT等“投建营一体化”模式的越来越多,更多参与项目前期的投资及后期的运营和管理,会派生属地仓储、配送、分拨等库存管理及第三国物资采购运输等综合物流服务。
国内物流装备企业有了绑定这些大客户深度拓展属地物流服务的好机会,最重要的是,我国这些工程承包商有可能从现阶段更多关注成本,转向综合关注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对智慧物流装备企业来说是一种契机。
区域双向贸易的可持续增长,为物流企业做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供了坚实的货源支撑。对于物流来说,升级物流海外网络的层次和功能是未来十年里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深耕沿线国家,具体到物流装备,仓储和分拨基地、配送中心三大类增量需求明显。
对于中国物流装备企业而言,需要锤炼的不仅是善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资源的战略视野和内功,还要有“跳出中国看中国”、“以全球应对全球”的前瞻眼光和魄力。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
我国物流装备业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物流布局、物流模式、物流标准上,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构建良好的国际物流系统。
物流装备企业出海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市场需求、资源条件、错位竞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属新兴经济体,土地、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相对便宜,是投资开发的热土。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升级有了新的模式与路径,从过去追求规模要素驱动向质量整合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转变,释放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当然,“一带一路”的也有风险与挑战,一些地缘政治复杂敏感的沿线国家带来了不确定性,这是物流装备企业不能忽视的,出海投资既要积极又要谨慎。
结语: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涉及到现代物流的全要素,其广度、宽度、链条的长度前所未有,物流装备企业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